研究院曹啸教授接受《上海金融报》记者采访:大公国际左手评级右手咨询,“看门人”看的是谁的门?

来源: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8-09-25  浏览次数:254

在近日召开的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常德鹏公布了对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国际”)的处罚决定,决定暂停大公国际证券评级业务1年,更换不符合条件的高级管理人员。同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也公布了对大公国际的处罚决定,给予其严重警告处分,并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1年。业内人士指出,大公国际被罚,为整个评级行业敲响了警钟,债券市场或面临估值和风险评价重构。

2018年8月21日,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政策研究员、上海财经大学量化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曹啸教授在《上海金融报》采访时表示,美国次贷危机出现大量违约的高等级债券,主要是证券化产品,并没有出现普通债券违约不符评级的情况。标普、穆迪等老牌评级机构不能很好地对资产证券化债券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价,也引起了美国政府对于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而中国出现一些AA债券违约,主要是因为强监管、去杠杆以及打破刚性兑付预期。

曹啸教授表示,大公国际的事件并不是孤立的。过去存在的刚性兑付预期,在刚性兑付的条件下,信用评级实质上并没有价值,或者说,信用评级不能为市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这样的条件下,评级机构的从业人员就有较大的动机操纵评级报告的结果。在打破刚性兑付以后,中国债券市场将面临估值和风险评价重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方法、模型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